被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书信感召,非洲小伙来长沙学种田:他是我的偶像
10月14日下午,在隆平水稻博物馆后面一片水稻田里,稻子已经成熟,被秋雨打湿的稻禾弯腰俯首,等待一个适合收割的好天气。一个来自非洲尼日利亚小伙卡巴亚俯下身,正在仔细地观察。
卡巴亚是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的一名研究生,一年前,他受到袁隆平院士事迹感召,怀揣着改变家乡落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梦想,远赴中国来学习农业生产。
来中国之前,他就读过很多关于袁老的文章,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中有一些段落,让卡巴亚深受感触:“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发展和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他是我的偶像。”卡巴亚说,他希望有朝一日学成之后,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用自己所学来改变家乡农业生产的旧面貌。
非洲小伙特意来中国学“种田”:中国农业发展很强大
卡巴亚今年31岁,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一个小村庄,父母亲都是乡村教师,工作之余也会下地干活确保自给自足。
“在尼日利亚,粮食生产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人都会做这项工作。”卡巴亚说,在他的家乡,人们会生产农作物,包括山药,花生,荞麦,豆类,也包括水稻。
但是因为家乡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作物产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也不高,因此粮食的价格波动也很大。
基于此,他在国内本科阶段就是学习的农学。
在决定读研时,他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学,但是农业发展的水平已经非常之高,于是他申请来湖南农业大学读研。
来到中国之后,他一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一边也在学习中国文化,尽管目前来中国的时间只有一年,但中文水平已经进步很多,基本交流已经不成问题。同时,他也爱上了长沙,在紧张的课程之外,偶尔他会和朋友一起去岳麓山和橘子洲游玩,辣椒炒肉和炒粉成了他最爱的美食。
袁隆平院士是他的偶像:希望自己也像他一样
卡巴亚说,自己选择来长沙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受到袁隆平院士的感召。
在尼日利亚本科就读时,卡巴亚就了解过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发展和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得益于中非合作,杂交水稻的种子也种到了尼日利亚,并不断刷新高产记录。
“我给我的父母也说过,我要去袁隆平院士曾经工作的城市读书,他们非常支持。”卡巴亚说,他很遗憾自己没有亲眼见过袁隆平院士,但进入湖南农大后,对袁隆平院士的了解更加深入,卡巴亚阅读过大量关于袁隆平院士的资料,也包括那封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读后也感动不已。
那封信写到:“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他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粮食增产工作中,他去过非洲,一直致力于将杂交水稻发展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是我的偶像和榜样(modelrole),我也希望我能像他一样。”卡巴亚说。
“我要把农业技术带回家乡”
在湖南农大,像卡巴亚一样怀揣梦想来中国学习农业技术的非洲学生还有很多。
32岁的乔治来自非洲喀麦隆,2017年来到中国,在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机械专业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越钻越深。
“我们国家以高原和山地地形为主,农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目前仍有超过80%的稻米依赖进口。”乔治说,喀麦隆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市场渠道不畅通,许多机械零部件损坏后难以维修、更换,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他梦想能够把中国小型农机推广到喀麦隆。
“从实验室到田野、从教室到工厂,学校提供了针对性的科研和实践训练,也让我意识到产学研的协同转化非常关键。毕业后,我要把农业技术带回家乡,同时把积累的市场资源带回去,做中国和喀麦隆农机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的实践者。”乔治说。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这在中国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们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样来自尼日利亚的尼克一直对智慧农业非常关注。为了提高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性,在中国留学的同时,他还和家乡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朋友保持密切沟通,把中国生产的先进传感器等设备运送回去投入应用。“中国和尼日利亚都是我热爱的地方,希望能在互动中交流学术,强化合作,增进双方科研人员的友谊。”尼克说。
卡巴亚目前的计划是在学校拿到博士学位再回到家乡。目前,他研究的方向是花生种植,他希望自己回到家乡后,能够帮助家乡人民大幅提升花生的产量。
潇湘晨报记者 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