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94岁抗美援朝老兵忆往昔:曾用九发炮弹打掉一架敌机
大皖新闻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4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唱着嘹亮的军歌义无反顾地离开祖国,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当时年仅21岁的许剑云就是其中一员。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之际,大皖新闻记者在池州见到了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许剑云,在许老的回忆中感受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投身军营 义无反顾入朝作战
1930年出生的许剑云是安徽池州人,1949年,19岁的许剑云从贵池县中毕业。时值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剑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一腔热血地选择参军报效祖国,在家人的支持下,许剑云考取了芜湖军政干部学校。在该校学习不到一年,恰逢防空学校招生,许剑云因表现优异,被选拔到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学校,学习专业的高射炮技术。
“我们在防空学校,本来是需要学习两年的,但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为了尽快投入到抗美援朝斗争中去,我们只能突击学习,当时只学习了一个月就毕业离校了。”许剑云介绍说,离校后他被分配到了坦克三师的高射炮兵营。在高射炮军营,许剑云担任炮教员,教战士们如何对炮弹进行解封、改装等。
1951年11月,许剑云随同众多抗美援朝战士一起从鸭绿江入朝,加入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中。“那个时候比我们先去朝鲜战场的中国志愿军基本上已经将美国军队打到三八线以外了,所以我们高射炮兵主要是作为后卫在后方支援,在运输线上与敌人进行战斗,保护铁路桥、弹药仓库等,确保前线补给。”许剑云回忆道。
提到入朝后打赢的第一场胜战,许剑云很是激动与自豪,“当时是在朝鲜的一个火车站,四周都是山,还有两座大桥,大桥是给前线运物资的重要通道,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守好车站和大桥。前两天都没事,第三天傍晚,战士们刚吃完饭,就侦察到了敌军飞机。敌军的飞机并没有察觉到我们驻扎在那里,于是我们就突然袭击,只用了九发炮弹就打掉了一架飞机。”
勇立战功 战场残酷记忆犹深
在回忆中,许剑云还特别提到了他荣立三等功的一次惊险经历。当时,许剑云所在的高射炮营要对准备攻打敌人的坦克部队进行掩护,在一次高射炮转运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高射炮突然坏在了路上,且停在了敌人的炮火封锁线内,情况危急。“我等了一个小时没看见高射炮的动静,就跟副连长一起去查看情况,到现场我就发现了问题,便立即向上级报告。”
许剑云不仅及时报告,还提出了先用其他好炮的零件将损坏的零件换下来,再趁敌人炮火轰炸的间隙将高射炮拉出封锁线隐蔽起来的建议。最终上级同意了许剑云的建议。正因为许剑云的临危不惧和机智应变,在关键时刻为营队救下了一台高射炮,同时也为其他高射炮的转运提供了好的建议。正因为此,许剑云也被授予三等功。
战场上的一些惨烈场景许剑云也记得很深,“那天是1952年5月6日,早上差不多6点左右战斗开始打响的,一直打到晚上7点,天都快黑了。”当时是另一支营队过来和许剑云所在的营队汇合,共同守卫一处战略要地。由于那支部队对现场情况不太了解,天亮了还在行军,后被敌人发现了。“打到中午12点,我们的炮弹都打光了,我印象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就是白天开着汽车给阵地上送炮弹。”
胜利归来 平淡中安然生活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但是许剑云并没有立马回到祖国,而是跟随所在连队一起在朝鲜进行战后重建。“我们还在那边守了半年,在我们用炮弹炸过的每一座山上、每一块地上种上树,不留一块空地。不能把树炸死了就不管了。中国军队就是这样的。”许剑云笑着介绍说,直到1954年5月份,他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许剑云并没有停止从军报国的步伐,他继续留在军营,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十余年内,许剑云辗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部队从事炮兵相关的教导工作,期间许剑云在东北结婚生子,并在那边待了大半辈子。1978年,许剑云转业回到池州,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出力,践行着一名革命战士的初心和使命。
许剑云和妻子一共养育了四个孩子,居住在安徽池州的他现在住得离三儿子许东升比较近,平时许东升每天都会过来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采访中,许东升也充满自豪地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我父亲有这样光荣的经历,我们儿女也是很自豪的,更是非常敬重他。我也会常常跟我的孩子说他爷爷的事情,希望他能够早日成才,懂得报效祖国。”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孩子们也都安定下来了,退休的退休,孙辈也都已经工作了。”采访中,许剑云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平时他跟老伴两个人早上差不多六点钟就起床,吃点牛奶饼干,然后就一起出门逛逛,打打太极拳,锻炼一下身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当年无数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啊。”
董文芊 许琦琦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