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神!好友的头像和昵称可能是“高仿号”而且两头骗,该如何分辨?
近期,出现了新型骗术,骗子不再通过盗取社交账号行骗,而是通过“高仿号”冒充好友,以假乱真聊天,使人放松警惕,伺机进行诈骗。
微博“好友”竟是“高仿号”
10月30日,江苏镇江扬中警方发布一起真实案例。
近日,扬中市民小吴的微博,收到了大学舍友久别的问候。因微博昵称与头像都高度吻合,小吴并未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一阵寒暄之后,小吴的室友便声称自己的手机号被营业厅错误注销,导致其无法查看自己在某购物平台抢购包包的信息。于是,让小吴用微信扫码帮忙查看。
小吴看到订单消息之后,发现购买者姓名与自己大学舍友一致,心中最后一点怀疑便烟消云散。此时,对方便让小吴帮其在平台付尾款。小吴遂用自己的银行卡,帮助自己的“舍友”付尾款24000元。
而此时购物平台的客服,竟联系小吴,称这个账号购买了两个包包,另外一个需要先补款,如没抢购成功就会退款。于是小吴又帮“室友”付了24149元。
到第二天,小吴再次点开“室友”给的二维码时,却点不开,而此时小吴也收到了反诈中心的短信。加上自己的“舍友”答应的转账迟迟未到,小吴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其前后共计损失48149元。
扬中警方就此提醒:通常微博私信交流频率没有QQ和微信等平台高,用户对高仿微博账号警惕性不高,更具欺骗性。若在社交软件上遇到好友,要求大额转账汇款时,一定要先通过电话、视频、面对面等方式验证对方是否为本人。
如对方以“不便通话”“情况紧急”等理由回避,则应当提高警惕!切勿碍于人情盲目相信对方,未经核实切勿向陌生账号转账汇款。
此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警方也通报了一起冒充好友诈骗案。该区市民徐女士遭遇微博“高仿号”诈骗,嫌疑人利用相同的头像和相近的名称,“复制”出徐女士好友的微博号,向徐女士私信,请其帮忙代付购买包包,徐女士损失一万五千余元。目前,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介绍,徐女士与好友罗女士是微博互关好友,线下也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前不久,“罗女士”向徐女士私信说,自己在亚马逊平台看中了一款包包,希望徐女士可以先帮忙代付一下。由于两人关系不错,且对方头像和微博昵称看起来也一样,徐女士没有考虑就答应了。
随后,“罗女士”提供了“亚马逊客服邮箱”,希望徐女士帮忙沟通。徐女士用自己的邮箱联系,并扫描“官方邮箱”发来的二维码,先后支付了两笔共计一万五千元人民币。扬州市江都区公安分局仙女庙派出所民警接到预警时,徐女士正在向诈骗账户汇款,立即联系徐女士。徐女士联系了真的罗女士,这才发现自己遭遇了冒充熟人诈骗。
经查,犯罪嫌疑人关注到徐女士与好友罗女士的日常动态,便创立了一个新的微博号冒充罗女士,头像一样,名称几乎一样,但没有发任何动态。嫌疑人通过私信的方式诈骗徐女士,徐女士没有核实就转了账。“高仿账号聊天的语气和平时聊天基本上没有差别,感觉不出来这是一个假账号。”徐女士懊悔不已。
经过民警的反诈宣传和法制宣传,并和罗女士交流后,罗女士更换了自己微博号。警方提醒,市民进行网络通讯时应提高警惕,对“熟人”提出转款等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核查,如不能完全确认转款的安全性,应停止与“熟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更不要转款。
流量中的高仿号,受众该如何分辨?
社交平台上五花八门的假“罗翔语录”,短视频上层出不穷的假“靳东”,高仿或仿冒的官方知名账号,都曾在网络空间收割流量。相似甚至完全套用的账号名称、头像令人防不胜防,受众该如何分辨,警惕受骗?
2023年,上海市委网信办开展“清朗浦江”系列专项行动打击处置了一批“自媒体”账号和网站平台,其中就有仿冒账号“交大家教”。该账号未经授权,使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徽作为头像,假冒校方名义招募大学生担任教员,吸引中小学生家长聘请家教,以收取家教中介信息费牟取利益。
一位自媒体从业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这类账号层出不穷的逻辑仍是流量、利益导向。不少自媒体公司/个人会批量仿冒账号,在互联网上博取流量。“他们会把握大众痛点,在育儿、教育、情感关系这些领域起号,蹭一些知名度比较高、露出度高的名人或名机构的热度。”
类似案例中,消费者该如何避免受骗,被骗后该如何维权?上海市委网信办建议,在“交大家教”事件中,学生和家长在关注网络账号时,要查看认证主体如果以XX学校命名,要核对认证主体是否确实是这个学校。如果发现是假冒仿冒账号,可以向平台投诉或向监管部门举报。监管部门一旦查实,会督促平台对账号予以处置。
有律师建议,如上账号仿冒行为或利用第三方知名度进行不正当谋利行为,究其本质在于违法者有利可图,且违法成本较低。鉴于此,他建议多管齐下,立法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执法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及处罚力度。
极目新闻综合澎湃新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